根据临床经验,任何一种疗法的效应,都与它在操作方面的某些特点密切相关。从古代强调“炷如麦大”的麦粒灸,到宋代《备急灸法》中的多种隔物灸法,再到14世纪加进药物的艾卷灸法,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直至现今多种温灸器灸,多种多样的灸法都离不开“火”的温热刺激,某些灸法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炎性反应。
艾灸的温热刺激“火”是艾灸的刺激源,远古无论木燧取火、金燧取火、透镜取火,都离不开艾绒作取火引子。生活实践中,火给人温暖以消除寒冷与疲劳,在火焰的直接而适宜的烘烤、烧灼下,病痛得到缓解。不能忽略的是,艾火治病起源于巫、医不分的年代,宗教迷信的方法与人类医疗行为往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从盲目进行体表烧灼以驱除病邪,到主动将艾粒置于适宜部位,烧灼到适当程度,就此形成了麦粒灸这一灸法的最早形式。继中华民族先贤发现艾粒烧灼体表所引起的灼痛与化脓蕴藏着巨大的防治疾病的潜力后,艾炷隔物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多种艾灸方法相继产生,这些都离不开火与艾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