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07月04日(周一)下午14:00-17:00,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一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25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邵成浩主任、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共同主持,参加者包括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影像科、介入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会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讲座,由普四科梁兴医师、汤江涛硕士分别主讲《可能切除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推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的规范化病理检查》,第二部分为病例讨论,共讨论并制定了四位患者的治疗方案。
会议现场
第一部分:学术讲座
(一)、普外四科梁兴医师《可能切除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对于可能切除胰腺癌的定义、发展以及诊疗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简要回顾。对于可能切除胰腺癌在术前新辅助治疗的获益程度、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策略、联合血管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所存在的争议与疑问,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可能切除胰腺癌经新辅助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与R0切除率,提高患者生存预后,减少术中播撒,术后复发。使胰腺组织纤维化,减少胰瘘发生。同时可用于术前评估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辅助治疗敏感性;2、新辅助治疗具体策略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国内外仍未有统一意见,目前有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为基础的方案,以及FOLFIRINOX为基础的方案可供选择,伴或不伴放疗治疗;3、可能切除的胰腺癌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安全可行,病人可从中获益。联合动脉切除(包括联合腹腔动脉切除的胰体尾脾切除术,以及联合肠系膜上动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目前上仍有较大争议,新辅助治疗有望提高联合动脉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二)、普外四科汤江涛硕士《推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的规范化病理检查》目前许多中心报导的胰十二指肠切除R1切除的差异巨大,主要由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PDs)病理检查的不规范和不统一,而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具有跳跃性、大体标本的纤维化、慢性炎症,肉眼难以界定肿块的范围,传统局部取材方法会低估肿瘤的侵袭范围,因此选择和规范一种合理的取材方法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借助多平面切片取材方法主要有四种:1、沿主胰管和胆总管纵行切开标本;2、与胰管长轴垂直的平面连续切开标本;3、依胰头部自然曲线形成的轴,取垂直此轴的平面连续切开标本;4、取十二指肠降部垂直的平面连续切开标本。以第四种最受推崇,每张切片都能显示胰腺的各个切缘,同时切片与CT、MRI显示方式一致,便于解剖位置精确定位。对于肿块起源的判断,应由外科医生与病理医生合作,镜下阅片和大体标本反复对比。一份合格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的病理,还应包括规范的切缘及淋巴结的提取。切缘包括:近端胃或十二指肠切缘(根据是否保留幽门)、远端空肠切缘、胆总管切缘、胰颈部切缘、环周切缘(胰腺后表面、肠系膜上动脉(SMA)切缘(又叫钩突切缘、系膜切缘)、肠系膜上静脉(SMV)切缘(又叫沟切缘、中间切缘)、胰腺前表面),肿瘤累及血管的病理要求报告血管侵犯深度,肿瘤累及十二指肠要求报告侵及深度(外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巴结提取包括:第5、6、8a、12b、12c、13、14a-b、17组,7、8p、9、14c-d、16、18仍存在争议,淋巴结阳性比例是重要预后因素,需病理医生、外科医生通力合作。高质量病理检查提高R1检出率,并非手术质量降低;规范可靠的病理数据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促进胰腺癌领域诊疗进展。
第二部分:病例讨论
(一)、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胰头占位一例》
患者为74岁女性,因“上腹部疼痛4月余”入院,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CA:39.9U/ml,CEA、AFP、CA均正常范围。上腹部CT平扫+增强:胰头实质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PET-CT:胰头钩突区可见一长约4.4cm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代谢明显增高,SUVmax为10.91,与十二指肠降段关系密切,梗阻远端胰管扩张。
普四科刘安安主治医师:由患者影像学检查所见:肿物位于胰头钩突部,实质性,边界尚清,主胰管扩张,胆管不扩张,考虑肿物位置较低,强化后呈低密度,考虑为钩突起源的恶性肿瘤,未见血管侵犯证据,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增强CT可见肿物位于胰头钩突部,强化后呈低密度,主胰管全程扩张,胆管不扩张,肿物较大,但边界尚清,主体位于肠系膜根部,但未侵犯血管,非典型胰腺导管腺癌特点,考虑肿物为腺泡细胞癌,亦不能排除肿物起源于十二指肠可能,手术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二)、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胰体占位一例》患者为64岁女性,因“上腹部隐痛4月余”入院,因“胆石症”于.03.21行ERCP取石,.03.24行LC术。术后感上腹部隐痛,-06-27医院查肿瘤指标:CA84.9U/ml,CA、AFP、CEA均正常范围。医院查上腹部CT增强:胰腺体部实质性占位。入院后查腹部超声提示:腹腔积液。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结合患者影像学检查,患者胰体部占位诊断明确,同时伴有腹水,应排除远处转移、癌性腹水可能,可穿刺抽腹水,进一步明确腹水性质,并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CT增强检查,患者胰体部占位诊断基本明确,强化后呈明显低密度肿块,CT可见肝周及腹腔游离积液,建议行PET-CT检查排除远处转移,并行腹腔穿刺,明确腹水性质并行脱落细胞学检查,排除远处转移后手术可采用先腹腔镜探查,如无远处转移、肿瘤局限,行胰体癌根治术,如发现腹腔广泛转移,则取活检明确病理,后期行全身化疗。
(三)、普外四科汤靓主治医师《十二指肠乳头占位一例》患者为75岁男性,因“反复腹痛四月”入院,体重下降5kg。实验室检查:Hbg/L。便隐血(+),肝功能(6月17日)TBIL:67.4umol/L,DBIL:57.9umol/L,ALT:95U/L,AST:U/L,Γ-GGT:1U/L;(6月17日)TBIL:25umol/L,DBIL:16umol/L,IBIL:51.6umol/L,ALT:88U/L,AST:91U/L,Γ-GGT:U/L;CA19-9:.9U/ml、CEA、CA、AFP均正常范围。本院胰腺增强CT示:胆总管下段占位,考虑恶性,并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建议进一步检查。本院超声内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占位,胆总管、胰管扩张。入院后患者出现寒战、发热,体温最高39℃,给予抗炎治疗后缓解。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该患者超声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乳头明显增大,粘膜粗糙,乳头内粘膜有破溃坏死,考虑起源于壶腹部的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讨论主要为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结合患者症状特点:1、大便隐血阳性,轻度贫血;2、黄疸有波动;3、伴有胆道感染,符合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特点。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胰头癌一般较少早期发生胆道感染。该患者影像学特点:未见明显占位性肿块,肝外胆管扩张明显,胰管不扩张。同时超声内镜于十二指肠乳头有阳性发现。亦支持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诊断。影像学鉴别主要与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胰头癌鉴别,胆总管下段癌一般也较少引起胰管扩张,黄疸出现亦较早,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胆管下段胆管壁增厚,往往不能发现肿块。壶腹癌一般胰胆管均有扩张,黄疸一般出现较早,肿块往往亦不大。胰头癌一般可见胰头部实质性占位,胰胆管可均有扩张。但就治疗而言,其治疗方法相同,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针对术前出现胆道感染,如黄疸较重,术前需给予减黄,胆道引流,术前、术后应采用相对高级别抗菌素,胆汁需行细菌培养,以指导术后用药,术中根据胆管壁水肿情况,必要时需放置T管引流。
(四)、普外四科侍力刚医师《梗阻性黄疸一例》患者为59岁男性,因“乏力3月,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入院。体重下降7kg。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81g/L。肝肾功能:TBumol/L,DB98umol/L,Alb30g/L,ALT90U/L,ASTU/L,r-GTU/L,AKPU/L。CEA3.12ug/L、CA19-.0U/ml、CA.8U/ml。上腹部MRI增强:胆道低位梗阻征象,占位可能,十二指肠乳头MT?给予PTCD减黄两周,并给予输血及营养支持至今。复查上腹部CT提示:胆管引流术后,胆囊结石、胆囊炎。
普四科刘安安副主任:该患者梗阻性黄疸诊断明确,黄疸持续性加深,且时间较长,患者营养状况较差,并有贫血,故术前两周给予PTCD减黄同时给予输血及营养支持,目前已基本改善。该患者影像学特点: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胰管不扩张,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诊断考虑为胆管下段癌,治疗考虑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普外科邵成浩主任:该患者MRI检查所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胰管不扩张,MRI及CT均示肿块不明显,考虑胆总管下段癌。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营养状况及贫血均已有所纠正,可限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通讯员:陈军陈丹磊
年7月3日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专业青海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