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一种现象和疑惑,即患结肠癌的病例中,发现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欧洲一项分析报告称,60岁以上胆囊切除病例患结肠癌的人数高于未切除胆囊者4倍。由此,石头哥专医院的肝胆专家符军,让他就此事,给我们谈谈他的看法。
胆囊切除可能增加患结肠癌的几率
胆囊切除后是否会引发肠胃疾病,甚至结肠癌的发生?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符军介绍,虽然不能肯定地说胆囊切除后一定会导致结肠癌,但有相关数据表明,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增加结肠癌的发作几率。欧洲一项分析报告称,60岁以上胆囊切除病例患结肠癌的人数高于未切除胆囊者4倍。
“虽然现在国内胆囊切除者患结肠癌的数据还不够充分,但不能排除这方面的影响。”符军教授说,正常胆囊,只有在进食时胆汁才会通过胆囊排入肠道。当胆囊被摘除后,由肝脏分泌的胆汁会24小时持续不断地流入肠道,当与肠道内的细菌接触,就会变为次级胆酸,而次级胆酸会对肠胃产生很大的刺激。肠胃在24小时不断地受到刺激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肠息肉、结肠癌病变等病症。
胆囊切除消化不良最多见
据了解,接受了胆囊切除术的不少患者,都曾在数周或数月后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不适感,甚者还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胆管绞痛等。摘除胆囊1年以上的患者中,许多人术后的消化能力明显弱于术前,特别是在进食较为油腻的食物时,会出现闷油、恶心、难以消化的情况,排便的频率也较以往更为频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用以描述胆囊被切除后,身体出现的不适感。主要表现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偶有胆管痉挛而呈绞痛发作,重者可由胆道感染向上扩散,出现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符军主任介绍,这是由于储存胆汁的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排入肠腔,而当进食后需要大量胆汁时,又无多的胆汁排出,所以导致消化不良的症状。“其次,部分病人行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有继发性结石或有缩窄性乳头炎,因而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据符军教授介绍,以前切除胆囊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胆囊功能认识的不充分,而现在临床数据显示,很多消化内科的疾病都与没有胆囊工作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切除胆囊后,消化不良的发生率有40%,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20-30%。
没有胆囊胆总管结石更危险
石头长在胆囊里,切除了胆囊就不再怕石头再长。因为坚信这一点,许多胆结石患者即使知道胆囊切除后的影响,依然选择了一劳永逸的胆囊切除术。但胆囊切除后,是否就真的能杜绝石头的复发呢?
有研究报告称,切除胆囊患者和未切除胆囊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是2:1。分析结石形成的原因,以“流体力学”的原理解释最为合理。在胆囊切除以后,胆囊对于胆总管内的流体压力失去了缓冲作用,导致胆总管内压力增高,引起代偿性扩张,从而胆总管内的胆流发生漩涡或涡流,这是形成胆石的重要学说。如此,胆囊切除避免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问题,却招来胆总管长结石。符军主任指出,相比胆囊内的结石,胆管结石更加危险,治疗难度也更大。
核心提示:胆功能健全者尽量“保胆取石”
现代研究发现,胆囊具有极为复杂和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所以专家们主张胆囊功能健全者,要尽量保胆。符军教授认为,旧式保胆治疗结石,复发率在80%左右,主要原因是一百多年前盲人式手术无法取尽结石,而现在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方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盲目取石,是基于纤维胆道镜的直视下取石,可以做到结石不残留。
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
“现在最新的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可以让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的胆囊得到保留。”肝胆外科主任符军谈到,这是一种最新观点,有了新技术的支持没有必要牺牲健康的胆囊与石头“同归于尽”,若符合“保胆取石”的条件,就可以选择“保胆取石”的方式进行治疗。
据介绍,三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是借助WOLF硬镜、Olympusp纤维胆道镜、迷尔腹腔镜三内镜。在患者肋缘下行一个小切口0.5-2cm的皮肤入腹,运用WOLF硬镜在皮肤开口后提拉胆囊到可操作的视野内,切开胆囊底,在纤维胆道镜的直观导引下,探察胆囊位置、外观及是否有粘连,确认胆囊外部正常后,用负压吸引器吸净胆囊内胆汁,同时放入生理盐水冲冼胆囊腔,使视野清晰,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取净胆囊内结石。然而迷尔腹腔镜就是用于手术中全面了解胆囊外观情况和腔内手术情况,确保结石干净完整取出。
咨询保胆详情
“保胆取石”的前提是胆囊的生理功能没有受到破坏。想要保胆,也就意味着在胆囊被破坏前及时进行治疗。在身体发出信号时,应及时把握,并到院治疗:
1.胃胀、消化不良;
2.右上腹不适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3.右肩部及右背部困胀、不适;
4.有时可出现心前区不适。
对照上述,如果你有相同或类似的症状,可查看文章底部的联系方式,向专家直接咨询有关“保胆取石”的问题。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