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养肝,夏护心,秋养肺,冬补肾,四季养脾胃”这句养生谚语应该是不少人都熟悉的。
《黄帝内经》云:“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即夏天天气渐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养生注重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
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夏季气候炎热要顺应天气的变化,注重保养心脏。
夏火伤心,人的情绪波动大,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甚至影响到睡眠,所以夏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因此,在夏季调养情志就要以平和的心气,无郁无怒,要做到“心静自然凉”。
最养心的夏季作息
早起晨练养阳养心晨练促进阳气升发,但切记不要起床后立刻锻炼。
午时养心宜小睡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刻,最好的做法是小睡片刻。午睡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时长大约在15-25分钟之间,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是很有好处的。
下午喝杯养心茶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夏季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
傍晚放松利身心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
运动方式推荐缓慢地散步,做扩胸运动,双手上举过头,频率为每分钟10~15次即可。
舒展肢体的运动能够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夜间养心要泡脚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
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先将双手掌搓热,以右掌按摩左脚涌泉,左掌按摩右脚涌泉。
养心有三法
夏季养心要把握三个原则:清火养心、养阴扶阳、补气补血。
清火养心
夏季“灭火”要分人群、分类型。
心思过重的女性在夏季多有心火和肝火:
心火导致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等症状。可用竹叶5克泡水代茶饮,平时吃些苦瓜、草莓等降心火的食物,经常按摩少府(握拳后小指按着的手掌处)、少冲(小指内侧,距指甲角0.1寸)穴位。
肝火导致的爱发脾气、头痛、头晕、口苦等症状。可以用菊花5克泡水喝,降火明目,配合按摩太冲(足大趾和二趾间缝隙向上的凹陷处)、行间(足大趾和二趾连接处)。
抽烟喝酒的男性要去肺火、胃火:
肺火导致的咳嗽、咳痰、嗓子疼。要注意清润、化痰,可以多吃白萝卜、雪花梨、莲藕、百合、枇杷等,每天按摩鱼际、少商(拇指外侧,距指甲角0.1寸)两个穴位。
胃火导致的脸上长痘、口气重、便秘等问题。要多吃绿豆、苦瓜、苦菜、黄瓜、西瓜、冬瓜、薏米,平时按摩内庭(足二趾和三趾连接处)、厉兑(足二趾外侧,距指甲角0.1寸)两个穴位。
老年人脏器功能下降,容易有肾火和肺火:
肾火导致的五心烦热、头晕、腰酸耳鸣等症状。可吃黑木耳、枸杞、桑葚等滋阴之品,平时按摩太溪(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涌泉(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二穴。
肺火导致的干咳、便秘。可用冰糖、银耳、雪花梨一起煮水喝。
年轻人夏季爱喝冰饮料、吃高热量食物,多有肺火和脾胃火:
要注意健脾利湿,多喝绿豆汤,也可用竹叶或荷叶3克泡水喝。
养阴扶阳
夏季,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宜顺时而养,养护体内阳气。
但夏季不能一味养阳,因为临床上单纯的“阳虚”或“阴虚”很少,多见阴阳两虚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故而应“养阴扶阳”。
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发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
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即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
饮食以滋阴润燥的食物及水果为主,如怀山药、芝麻、鸭肉、荸荠、甘蔗等,平时可以用百合、沙参等滋阴润肺的中药材泡水、熬粥或煲汤。
如果有阳虚的症状,如怕冷、腰酸腰冷痛、头昏耳鸣等,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来滋阴补阳,且不上火。
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即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心阴虚则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的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造成部分心血虚的症状。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饮食调养应多吃养心阴之品,如西洋参3克、麦冬3—5克、桂圆肉5—10个泡水喝,或吃冰糖大枣小米粥,或吃百合藕粉和银耳莲子羹。
夏季昼长夜短,阳气充盛,阴气不足。因此夏季的睡眠时间也要做一定的调整,就寝时间为晚上10:00~11:00,早晨起床时间为5:30~6:30为宜。
补气补血
夏季闷热潮湿,动不动就大汗淋漓。
心气虚指心脏功能减弱,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并有出汗。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人体的卫气如同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卫气虚就会导致“卫表失固”。
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夏季养生要注重补气。
常用的补气食物如小米、粳米、莜麦、扁豆、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黄鱼等。
气虚比较明显的,如出现精神不振、气短懒言、乏力。夏天尤其应该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可用人参(2—3克)、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口服液,补气旺神。
夏天出汗过多时要补充盐分,在清淡饮食的基础上,佐以少量咸菜,可以增进食欲。
每天按摩脾腧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和足三里穴(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可改善气虚。
此外,养心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保持平和心态。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不仅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还能协调人体各脏器,保你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网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医院中医绿色透皮疗法——穴位贴敷疗法
不打针不输液不吃药内病外治
让患者不痛苦让家属更放心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贴敷经皮肤给药后,以皮下毛细血管循环吸收,可避免药物对肝脏及胃肠的伤害,治疗效果好。
●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
?治疗以下疾病见效快、疗效确切?
◆儿科疾病:小儿咳嗽症、小儿腹泻、扁桃体炎、咽峡炎、小儿推拿捏脊、积食厌食、感冒发烧、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妇科疾病:乳腺增生、乳腺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内科疾病:咳喘、腹泻、扁桃体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口腔溃疡、高血压等;
◆外科疾病:痔疮、带状疱疹、疔疮、痈疖等;
◆疼痛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慢性劳损、急性损伤等;
◆中医养生:九体辩治、未病先治等;
“中医绿色透皮技术——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法上具有独创见效快、无脏器损伤性,从而减轻因过度使用抗生素及过度输液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是高效独特的“绿色疗法”。
看
病
预
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