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作者:首都医科医院消化科张澍田李鹏王文海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因此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乃至预防,在过去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飞速发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是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消化内镜自年德国学者Bozzini用金导管制成直肠镜以来,内镜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硬式内镜阶段、半曲式内镜阶段、纤维内镜阶段和电子内镜阶段。20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了纤维内镜,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电子内镜。目前,消化内镜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超声内镜、腹腔镜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又陆续出现了胶囊内镜、双(单)气囊小肠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荧光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特殊内镜。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内镜诊疗附件的研制与开发,除了传统内镜治疗技术逐步完善外,不断有创新性的新技术相继问世,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endoscopicmyotomy,POEM)、内镜联合腹腔镜、胆胰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及难治性胆胰管结石碎石治疗等,使得消化内镜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消化系统疾病微创治疗的最重要措施。年胶囊内镜的问世以及年Yamamoto等首次报道应用的双气囊小肠镜,突破了小肠这一曾经的消化内镜检查的“禁区”,尤其是双(单)气囊小肠镜的应用,不仅能对全小肠进行直接观察,还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黏膜染色、病变标记、息肉切除等操作,从而将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自从年实施第1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以来,ERCP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已经有40年,在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等疾病的治疗中替代了大部分手术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近来,能够直接进入胆胰管观察病变并且能单人操作的胆道镜(spy-glass系统)、经口直接胆道镜及ERCP联合超声内镜正逐步成为胰胆系统疾病内镜治疗的热点。随着消化内镜新概念的出现和内镜医师观念的转变,消化内镜下治疗技术正从消化道腔内向管壁内甚至腔外逐步深入。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NOTES)就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造口进行的腹部内镜外科手术。目前NOTES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受到器械、感染等问题的困扰,但其应用前景仍值得期待。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年至年中国大城市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系统肿瘤发病占总恶性肿瘤发病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分别居肿瘤发病的第1、4、6位。晚期消化道肿瘤预后差,不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在肿瘤的三级预防中,病因预防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但目前的研究水平尚不能完全阐明恶性肿瘤的病因。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肿瘤防治的原则,即策略前移,重心下移,使有限的卫生资源从主要用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逐步转移到预防干预和早诊早治方面。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癌症高发的农村和社区,并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消化内镜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因此针对消化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和高发区进行内镜检查工作,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提高5年生存率甚至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文献来源:中华消化杂志,,35(01):15-17)
更多详细内容请
欢迎了解一下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那家白癜风治没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