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胡良皞好大夫
本文作者:胡良皞医生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外卖快餐基本上成为了上班族的标配,加上工作压力大,熬夜通宵更是家常便饭,肠道特别容易出问题。
我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中,肯定有人常常就会消化不良、拉肚子、便秘,这时候大家的观念就是:肠道不舒服,又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了!
其实,如果我们把肠道放大??倍,你会发现肠道内有着多达万亿的细菌,正是它们与我们的肠道健康密切相关,如果它们闹情绪,那我们身体就会不好受
。
什么是肠道菌群?
我们的身体中充满了细菌,它们存在于身体各个角落,皮肤、鼻腔、生殖器、尿道或是消化道。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内细菌总数多达万亿,种类超过种,主要分布于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以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为主。其中,乳酸杆菌和类杆菌为有益细菌,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梭状芽孢杆菌为有害细菌,能够引起肠道炎症;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即所谓“中立细菌”,正常情况下在肠道内发挥“正能量”,一旦失控则会影响健康。
肠道菌群失调,健康就会受累
正常生理情况下,肠道内的各种细菌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和分布,不同菌种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互利用,使得肠道菌群在数量上和活性上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维持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人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肠道各菌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有益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的质与量产生变化,这种情况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由肠道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便秘、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为什么会发生肠道菌群失调?
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饮食因素
俗话说“病从口入”,长期过多进食熏烤或油炸类食品以及腐败变质等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会使肠道内有益细菌减少、有害细菌增多、条件致病菌“变坏”,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此外,肠道菌群的主要能量来源为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如果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则肠道菌群会被活活“饿死”,菌群的多样性将显著下降,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2、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肠道内各类菌群的数量和分布将逐渐发生变化。双歧杆菌等有益细菌数量减少,而产气荚膜杆菌等有害细菌数量增加,最终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
3、环境因素
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肠道菌群的生存环境。气候温度的变化,营养状况的好坏,生活作息的方式,酒精与烟草的影响,甚至毒品等有害物质的主动和被动接触,都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4、不合理用药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能够“杀菌”,所以抗生素的使用可导致肠道菌群改变,而改变的程度取决于抗生素的“杀菌目标”和在肠道内的浓度。
滥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便是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一种表现。此外,长期不合理使用泻药及含有助泻成分的减肥药物,同样会破坏肠道内菌群平衡。
5、遗传因素
人体基因构成与细菌基因构成之间有着明显的适应关系。在基因构成互相适应的基础上,两者共同合成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发生交叉反应,相互影响,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哪些影响?
最常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免疫功能受损
肠道内正常菌群通过刺激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活化,从而产生抗体、干扰素、白介素等物质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2、肠道抗感染能力降低
肠道内菌群从来源上分为常居菌群和外来菌群两种。
正常状况下,常居菌群能够在肠道内构建起一层隐形的生物屏障,抑制外来菌群在肠道中的定居和繁殖,避免潜在致病菌或外来菌引发肠道感染。肠道菌群一旦失调,肠道内致病细菌数量增多,则发生肠道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3、营养合成障碍
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能够合成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K、尼克酸、生物素、叶酸,以及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等,供人体利用。肠道菌群失调会阻碍这些营养物质的合成与代谢,对健康造成影响。
如何防治肠道菌群失调?
良好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对于维系肠道菌群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笋、薯类、芹菜、茄子等植物中富含膳食纤维,经常食用有益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酸奶等一系列人造含菌食品也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保证有益细菌的数量和分布。
若已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出现了相关的临床症状,则必须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寻找并去除病因。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环境,停止使用抗生素,口服益生菌制剂等措施,做到“治标又治本”,才能彻底治愈疾病,重新恢复肠道菌群之间的平衡。
具体疾病问题找专业医生看
1.胡良皞医生专业擅长:慢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胆道恶性梗阻,胰腺结石体外震波碎石,胆胰疾病内镜微创治疗。
2.本文是由胡良医院消化内科夏天主治医师共同撰写,内容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3.以上内容禁止转载,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