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CT是将采集到的信息经过计算机计算重建的三维断层成像。相对于我们的光学照相机和普通X光透射的照相只能获得二维图像,CT成像可以把一个西瓜切开看到各个切面的图像。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临床常用的几种医学影像学检查都采用了CT技术,ECT,PET,和超声成像,都应该称为CT。各种成像所采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获得的人体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X-CT采集的是穿透人体透射的X光线,X射线是高能电离辐射,具有一定伤害性生物效应。目前,医学上指的CT指的就是X-CT,是因为X-CT最早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诊断方面获得无与伦比的优势ECT和PET,采集的是被注射到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γ射线也是高能电离辐射,对人体同样具有潜在的伤害性生物效应。MRI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MRI能清楚、全面地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MRI采集的则是人体在高强度磁场下直指发生共振的信息,超声成像采集的是人工发射的超声波经人体反射的信息。这两种成像都没有电离辐射射线,被认为对人体是没有伤害性。既然MRI后来居上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还没有辐射,为什么不能取代CT?原因在于MRI机器贵,费用高,成像速度慢,1.5T的MRI做一个部位的成像至少得10-20分钟,包括摆位,如果做一个增强MRI,还需要注射造影剂,花费时间更多,MRI每天做的病人非常有限;另外在检查过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可引起运动伪影,影响诊断,尤其是胸部及腹部MRI会存在运动伪影干扰,不适用于急诊及危急重病人,因此看肺部炎症、肺部肿瘤、腹部肝胆脾胰及淋巴结等实质性脏器行CT检查更合适;由于MRI机器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磁铁,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钢板或者其他金属材质异物的患者均不能行MRI检查。虽然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但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有些由于钙化灶、结石及骨皮质不含氢质子或者含量极少,MRI对钙化、结石及骨皮质不敏感,故不能产生足够的MRI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