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的门诊患者。
一、肝胆管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ICD-10编码:K8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
(2)静止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胆管结石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诊疗方案”。
肝胆管结石(静止期)常见证候:
肝胆气滞证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胆瘀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胆管结石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疾病分期属于静止期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的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胆囊结石、胆道狭窄、占位、癌变等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胆胰脾B超;
(2)肝功能;
(3)血常规;
(4)血脂四项;
(5)血清葡萄糖;
(6)凝血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腹CT平扫+增强、上腹MRI、ERCP或MRCP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胆气滞证: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利胆排石。
(4)肝胆瘀滞证:行气化瘀、利胆排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特色疗法
(1)物理疗法
(2)贴敷疗法
(3)针灸治疗
(4)中药灌肠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右胁或牵及胸背部隐痛、胀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2.右胁叩击痛等体征改善。
3.肝胆胰脾B超、血清肝功能等指标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特殊处理,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出现肝功能恶化、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梗阻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静止期(ICD10编码:K8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病例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90天实际治疗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14天)
年月日
(第15~29天)
年月日
(第30~59天)
年月日
(第60~90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完成初步诊断
□中医辨证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向患者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检查结果与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说明疾病治疗效果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注意证候变化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检查结果与
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
□说明疾病治疗效果
□完成复诊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病情评估
□判断治疗效果
□制定随访计划,交待注意事项
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医师签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