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水表工”Grinch(刘涛)被誉为“野生的摄影大师”而在年彻彻底底从年中一直火到了年尾。(摄影-陈海生)
然而你知道吗?合肥,还有一名“非野生摄影大师”,他因为专业的摄影技巧和高超的艺术领悟,而先后荣获法国PX3摄影奖、IPA国际摄影奖、捷克年度摄影竞赛奖、澳大利亚光圈摄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他旅居南美十余年,又在近两年回到合肥。他从不在各大摄影网站上发片,但却虏获多项摄影圈顶级国际奖项……
他,就是陈强。
今报君忍不住说:合肥的摄影艺术大家真的非常之多,小伙伴们速速传阅,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大合肥“幸福感最高城市”绝非浪得虚名~
陈强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荣获法国PX3摄影奖、IPA国际摄影奖、捷克年度摄影竞赛奖、澳大利亚光圈摄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端起相机,就是三十年
至今,陈强接触摄影已经有三十余年的时间,回忆起最初与相机的偶遇,仍旧历历在目。年,在中国高等摄影教育刚起步时,陈强就开始接触了相机。当时,他还在巢湖画院上学,有一次偶然看到画院院长也就是他的老师在摆弄相机,那时他还不知道相机是什么东西,只是单纯的感觉很新奇,脑海中就产生了一种意识:我要学这个东西。而当他看到他的老师用老式的相机拍出的景物影像显示在胶片上时,他更加觉得这个对他来说神秘莫测的东西很神奇,于是,学习相机的念头就这样在他的脑海中开始生更发芽。
两年之后,陈强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也是因为在南师大,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相机,开始加入摄影的行列。据他介绍,在年时,中国高等摄影教育才刚刚起步,全国只有五,六所高校开设了摄影专业,幸运的是,他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就是几所高校中的其中之一。这个契机使他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相机,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可以系统学习摄影的渠道。可以说,这是他与相机的一种缘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使他正式进军摄影这个行列。
在南师大毕业后,陈强又回到了他的家乡安徽巢湖,在巢湖日报做起了摄影记者。在报社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去琢磨摄影拍摄手法,所有摄影上的问题全靠自己钻研和解决,渐渐地,他研究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摄影理论。对于摄影的热爱,他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摄影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东西,只有相机才能让我自由地表达。”
十年旅居,梦起阿根廷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必定会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难,这对于陈强来说也不例外。当他还在巢湖日报做摄影记者时,他和他的妻子因为性格不合选择了离婚。不久,他又因患胆结医院。医院的这段时间,让他对于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看法,所以,在朋友邀请他去阿根廷旅游时,他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他说:“我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去阿根廷一方面算是顺着自己的心,另一方面,去国外可以长长自己的世面。”这么一来,旅居阿根廷对他来说既算是一种偶然,也算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年,他借着生病休假的缘由向报社递交了一份申请,踏上了他的异国之旅。一来到这个国家,他就被这里的一种自由的气氛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阿根廷呆了一个多月后,他报了当地的一所学校学习西班牙语,另外,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华文周刊找了一份兼职工作,还在超市做了一段时间的助理,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让他在国外逐渐稳定下来。在阿根廷,他每个月能拿到美元的工资,这是在国内远不能达到的水平,况且这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很符合他的要求,使得陈强更加舍不得离开阿根廷,原先的旅游变成了如今的长期居住。
下定决心后,他向巢湖日报发了一份传真,辞去了摄影记者的工作,并表明了自己长居阿根廷的想法。这段时间内,他没有在接触过相机,并一度放弃了他的摄影理想。而当他重新拿起相机,专心致力于自己的摄影理想,应是从年开始的。这一年,他自己开了一家网吧,不巧的是,在开网吧的第二个月,阿根廷便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害了我,同时也帮了我,”陈强表示,“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将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与大多数人一样,都会在现实与理想中徘徊。”最终,他选择了在现实中重拾自己的理想,专攻摄影,做一名独立摄影师。
重返祖国,蜚声摄影圈
在阿根廷生活长达十年后,由于家庭及自身原因的影响,陈强于年再一次回到中国。“我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即便在国外生活如此之久,有些文化习惯却已经根深蒂固。比起阿根廷烤肉,我更喜欢吃中国的米饭和咸菜,”陈强坦言道。这种浓厚的文化归属感,使得他愿意把自己的镜头伸到国内,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国内的人文特色。
回忆起他第一次摄影获奖作品《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时,他表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陈强便背着器材只身进入了震区,从都江堰走到了映秀,40公里,走了整整3天。第一天晚上,他睡在紫平库水库的水泥地上,穿着棉袄,点着篝火,差点没冻死,第二天又睡在人家丢弃的三轮车上……
“去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拍能拍到的东西。但亲临现场时,我才决定以地震幸存者为主题。”陈强说,地震的惨状固然震撼镜头,但是幸存者的表现却震撼了他的内心。震后,进入震区的很多人都是和陈强一样的摄影者或是记者,从震区出来的都是难民。当时,陈强在路上遇到一个正从震区走出的男人,棍子挑着个小包,就是他全部的家当,这男人家里十几口亲人都已遇难,当陈强向他问路时,他很平静地告诉陈强具体的方向,最后还说了一句,“注意安全”。一句简简单单的关心,却让陈强格外震惊,在这个男人身上,他看到了四川人民在灾难面前的一股韧性,于是,他拿起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永恒的时刻。
这次的汶川地震之行,成为了陈强摄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对他来说,获奖是其次,而他真正的愿望是希望透过拍摄的作品将这种人性的美好传达给所有能看到图片作品的人。
关于摄影,沉淀出大片
陈强不会接受摆拍,就像他不会给自己任何限制一样。对于创作的方向,陈强表示:“我不为自己设定主线,将自己框住,作为一个好的摄影师,一定要有掌握不同题材的能力……”正因为从未给自己赋予任何枷锁,所以才能让他有着更加独立的大脑去思考、去沉淀,然后再去创作。
年,他的系列作品《空门》获得国际摄影奖,这组以九华山僧侣生活为内容的作品,他花了3年的时间才做好,是他以人物摄影为题材的典型代表。“当初,我对佛教一无所知,拍作品就是想展现,佛带给人的是什么。”其实,他自己并不是个信佛的人,而对于佛教的理念确是极其尊重的。呆在九华山的3年时间里,陈强的拍摄常常是停滞的,不是拍不好,而是不知道拍什么,没有明确的方向。“脑子里只有概念性的东西,常常在现实场景下,进行不了转换,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万幅画面在眼前,难以取舍。”碰到这样的创作瓶颈时,陈强就下山,索性停工。
为了拍到满意的画面,他甚至买了九华山的年票,常常吃住在庙里,开始了观察僧侣生活的过程。3年后,陈强拍下了五六千张照片,其中有50张,他认为达到了自己的要求。这组作品的画面里,有僧侣清晨在大钟旁宁静的微笑,有小沙弥研习经文时若有所思的瞬间……“内心的安静,是我三年里得到的结论,也是这组作品给我的最深的体会。”
直到现在,他也一直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定位,对于喜欢拍人、山水还是花卉,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数,要清楚自己想要拍什么,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会带有一种灵气。
商业艺术,有楚河汉界
商业和艺术,有时候就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样,让你在生活的过程中,永远无法将他们任何一方抛开,而只谈其中的一方。已经年过半百的陈强,当然更加明白这一点。他把自己的摄影分为两块:商业和艺术。在商业这块,纯粹用自己的技术满足客户的作品要求,只要价钱合适,他都愿意去拍。但在纯艺术这块,他却是很认真地对待,从确定拍摄主题到艺术创作,过程不管有多艰难,也要坚持拍摄出理想中的作品。
近两年来,他在合肥创立了一个工作室,用于商业方面,以为客户拍摄照片和开设摄影课程为主。对于商业的目的,他并没觉得有何不妥,“即使是摄影师,也要保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样我才能支撑着纯艺术摄影的理想。”对于纯艺术方面,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拿纯艺术作品来说,是摄影者用自己独特的手段,掌控艺术表达过程,表现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要求……”年,他的作品《奔跑的羊》受到各界的喜爱。对于这组作品的拍摄经历,陈强把他定义为一个小品。他的初衷是拍摄藏山佛教这组作品,一个偶然的早上,他看见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飞奔着一群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摄影拍摄手法已然成熟的情况下,他半按快门的同时晃动相机,将正在飞奔的羊定格在了模糊的画面之中,前后只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却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组有着深厚的艺术气息的作品。
正因为商业之于艺术的支撑作用,也使得陈强就这样在摄影的道路上一直走了下去,“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确定一个专攻的主题,然后不遗余力地创作,下一次,我准备去做一个环保的题材……”陈强如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创不易,编辑辛苦,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
读了此文有何感受?快分享给我们吧。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